浙江绍兴投运110千伏谢慕变电站
浙江绍兴投运110千伏谢慕变电站
浙江绍兴投运110千伏谢慕变电站潮新闻(xīnwén) 执笔 罗亚妮
日前,湖南雷锋纪念馆收到了一份特别的(de)礼物——两册记录着普通人点滴善举的日记(rìjì)。日记的捐赠方来自浙江省台州市春雨公益协会,作者是300多位来自不同行业(hángyè)和背景的志愿者们。
4年前,台州市春雨公益协会发起了(le)“学雷锋·台州爱心面包(miànbāo)”公益项目,志愿者们把卖不掉的面包收集起来,送给环卫工人、民警、护工、敬老院老人、残疾人之家的残友们等需要的群体(qúntǐ)。为了记录(jìlù)途中温暖的记忆和细碎的感动,志愿者们每天送完(wán)面包,都会把当天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,写进《爱心面包・雷锋日记》里,如今(rújīn)已经收录了1400多篇。
这两册(liǎngcè)日记(rìjì),没有精装的封面、也没有华丽的辞藻,质朴的文字里满载人间烟火气,成为雷锋纪念馆里一件独一无二的藏品。
志愿者潘玲群(pānlíngqún)的第 100 次温暖投递
一阵小雨过后(guòhòu),午后的沉闷与燥热涤荡得无影无踪。近日的一天下午1时(shí)30分(fēn),在位于椒江区解放南路老街姜汁店里,潘玲群送走最后一位用餐的客人后,火速掐着点出门。
潘玲群是台州市春雨公益协会的志愿者,也是“面包雷锋(léifēng)”项目的发起人(fāqǐrén)之一。
“现在送面包都要靠抢,‘竞争对手’太多了,我们‘爱心面包’群里有(yǒu)300多人!”潘玲群边说边拎起两个西瓜(xīguā),快步走向停车场。
半个小时前,潘玲群在(zài)微信上(shàng)挨个询问,得知两家店有剩余面包,“椒江有7家面包店跟我们合作(hézuò),每天能剩多少面包,我们也不确定,天天都要问清楚。”
这7家面包店的(de)情况也各有(yǒu)不同,有的中午就能(néng)盘清剩余面包数量,有的得等到晚上9时打烊后才能清点。志愿者们为了不耽误店家做生意,特意把送面包的时间分成了两班。
绕了(le)大半个椒江城区,20分钟后,潘玲群抵达了第一家面包店。
“‘春雨(chūnyǔ)公益’来取面包。”一进门她便熟练地向店员打招呼。料理台前正在揉面的店员闻声抬头,看到是熟悉志愿者(zhìyuànzhě),沾着(zhe)面粉的手一指旁边的柜台,又低头忙活手里的工作。
潘玲群把“爱心面包”贴纸细心地贴到包装袋上。罗亚妮(luóyànī) 摄
潘玲群默契地用手比了(le)个“收到”,将柜台上已经装袋(zhuāngdài)的面包(miànbāo)拎到一旁的桌子上,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沓贴纸——是爱心面包的logo,细心地贴到面包的包装袋上。有的袋子面包份量比较大(dà),她还特意和店员要来了保鲜袋,把大份量的面包重新分装。
“老人(lǎorén)跟幼儿园小朋友似的(shìde),会(huì)偷偷比谁的点心份量更足。之前就有老人跟我们念叨,说别人(biérén)的面包看起来果仁更多。”潘玲群解释道,此后志愿者们都尽量多为老人们考虑,确保每袋面包份量看起来都差不多。
当潘玲群从(cóng)第二家面包店走出时,已是下午2时30分。她钻进(zuānjìn)车里,掏出手机记录:“朱莉的厨房(chúfáng)”16份、“木子木水”12份,合计28份,送往前所街道残疾人之家和敬老院。“时间、地点、从哪来送哪里去,我们(wǒmen)都要记录清楚。”
“我们(wǒmen)差不多半个月去一次,如果有事情(shìqíng)去不了,也会打电话(dǎdiànhuà)和他们说一声,免得老人们心里记挂。”潘玲群说这话时,语气里满是熟稔的亲切,就像在聊家里的长辈一样。
因为早期人手少,“学雷锋·台州爱心面包”公益项目每个志愿者都得身兼数职,对接面包店、收集面包、联系公益机构这些活儿全由一个人来(rénlái)做,如今团队壮大(zhuàngdà)到(dào)300多人,可这“亲力亲为”的习惯却(què)保留下来,“送去哪儿都由志愿者自己联系,椒江范围内的敬老院和残疾人(cánjírén)之家,基本每个季度能走访一轮。”
前(qián)所街道残疾人(cánjírén)之家与敬老院恰好门对门,潘玲群的车子刚驶近,便听到院子里飘出悠扬的越剧唱腔。
“唱越剧的也是我们春雨协会的志愿者,她们一有空就过来唱两嗓子,老(lǎo)人们爱听。”潘玲群笑着(zhe)指了指院落中间,两位同样穿着绿色马甲的志愿者正唱着《十八相送》,台下(táixià)老人们跟着拍子(pāizi)轻晃脑袋,残友们也都端正地坐在板凳上,听得十分入神。
志愿者们为(wèi)残友们分面包和西瓜。罗亚妮 摄
趁着大家还在听戏,潘玲群同(qúntóng)其他志愿者(zhìyuànzhě)默契分工,将西瓜切成小块,整齐码放在盘子里,随后(suíhòu)拆开面包包装,按照大家平时的喜好,挨个送到每个人手中。
“像吴阿公就喜欢软乎的(de),我每次都特意把软欧包给他留着。要是刚好没有收到这种面包,我就自己去(qù)买一个。”潘玲群清楚记得每位老人的喜好,“不能(bùnéng)让他们盼了半个月的念想落了空。”
这天,潘玲群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——春雨公益协会制作的一条横幅,这是她第100次(cì)参加爱心面包活动的纪念。“没想到自己能坚持这么久,也没想到大家(dàjiā)都(dōu)替我记着。”潘玲群感慨道,“今后,无论十年、二十年,我们都会把这份温暖(wēnnuǎn)长长久久地传递下去。”
老徐和(hé)他的“小黄车”
在(zài)院落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中,一个高大的身影格外令人印象深刻,行走时左脚微跛,但步伐沉稳(chénwěn),在人群中穿梭自如,丝毫没有(méiyǒu)影响动作(dòngzuò)的麻利。他叫徐从良,是春雨协会的老志愿者,也是“学雷锋·台州爱心面包”公益项目的队长。
“都吃好了,这次(zhècì)还剩6袋没拆。”徐从良说着,把(bǎ)盛瓜果的(de)铁盆(tiěpén)放进水池清洗,水流冲过盆底,很快把残留的瓜瓤冲干净。他又将剩下的面包重新装回塑料袋,扎紧袋口:“我等会儿从二桥那边走,顺路把面包送给环卫工人们。”几句话的功夫(gōngfū),就把剩下的活儿都揽在了自己身上。
老徐和他(tā)的“小黄车”。罗亚妮 摄
徐从良的(de)出行工具是一辆黄色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,车身是半封闭式的结构,虽不宽敞但足以遮风挡雨。面包(miànbāo)被他放在座椅后方的小车筐里,筐边还立着一块春雨公益的 KT 板,板子边角被磨得有些毛糙,红色涂料有些褪色,显然(xiǎnrán)用(yòng)了许久。
虽然是队长,但徐(xú)从良送爱心面包的(de)时间并不算长。2023年3月才正式加入的他,凭借着一股子热忱迅速成为团队骨干,不过两年时间,参与活动(huódòng)的次数已突破200次。
“只要有空我就去,前两年(liǎngnián)基本(jīběn)每周送4次,现在报名人多,名额不好抢,一周才(cái)轮上一回。”徐从良停不下来,抢不到配送名额,就给自己找事做。每次有新志愿者加入,他都会主动要求一起去收集(shōují)面包。
虽然(suīrán)腿脚不便,但徐从良从不让别人特殊照顾自己。不管刮风下雨,轮到他时从不推辞。“走路是有点不方便,但不影响我送面包,有这个‘老伙计’陪着(zhe)我,哪儿都(dōu)能去。”徐从良坐上轮椅车(lúnyǐchē),粗糙的手掌拍了拍车把手,语气里满是自豪。这辆黄色轮椅车陪了他整整9年,车身有些地方的漆已经掉了,踏板凹陷处还积着泥渍,一看就是常年在路上(lùshàng)跑,“跟着我跑了这么多年(duōnián)公益,坚实得很。”
不过,再坚实(jiānshí)的“老伙计”也会偶尔掉链子。去年4月29日晚,徐从良从最后一家(yījiā)面包店出来时(shí)已经深夜11时,刚开出停车场,轮椅车突然“咔哒”一声熄火了。
怎么办?徐从良(cóngliáng)原本打算打车回家,等天亮再送去修,可转念一想,一来一回有四五十公里,没(méi)办法在8点前把面包送到,干脆一咬牙,连夜把车子推回去(tuīhuíqù)。
夜路空旷,他弓着腰,双手紧紧握着车把手,左腿(zuǒtuǐ)使不上劲,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(dì)往前推车子,到家时已经凌晨2点半。3个小时后,天蒙蒙亮(méngmēngliàng),徐从良把轮椅车推到修车铺,把修车师傅叫醒。这事给徐从良提了个醒,此后就经常给车子做检查,免得(miǎnde)半路再出状况。
徐从良生得人高马大(réngāomǎdà),顶着一颗锃亮的光头,初看时难免给人硬朗粗犷的印象。可他(tā)却是远近闻名的好脾气,做事情稳重又细心。
老人看到徐从良来了,总是很开心(kāixīn),喜欢拉着他的手(shǒu)唠家常。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
“最早琢磨着把送(sòng)面包和文艺演出搭在(zài)(zài)一起的就是老徐,他在志愿者里攒了帮爱唱戏的‘票友’,第一次表演就大受欢迎。”潘玲群提起这事儿时,语气里满是佩服,“这主意特别实在,不仅送去了物质上的温暖,还有(háiyǒu)心灵上的抚慰。”
而徐从良想(xiǎng)的,不过是盼着老人们能多乐呵些(hēxiē)。“每次看到我们来送面包,他们眼睛都亮起来了,总爱拉着我们的手唠家常。”正是这些亲昵的话语(huàyǔ)与期盼的眼神,让徐从良越来越(yuèláiyuè)明白做这个公益的意义,“陪他们说说话,心里也觉得暖和。”
如今,徐从良把送爱心面包的范围又拓展了——村(cūn)居里90岁以上(yǐshàng)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也(yě)能吃到香喷喷的面包。他找到各村居的网格员帮忙,一家一户摸清楚情况,然后开着“小黄车(huángchē)”挨家上门送,顺便也看看他们有没有生活上的难处。
徐从良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,认识的字不多,每次写日记都觉得费劲,通常只会笨拙却(què)真挚地写下一句(yījù):“他们好高兴好开心,我心中也跟着(gēnzhe)高兴起来了!”
“面包雷锋”,是300多位志愿者(zhìyuànzhě)共同的名字
为累计(lěijì)送面包满100次的志愿者定做纪念横幅,是王炳华的主意。“做公益就像跑马拉松(mǎlāsōng),起步很容易,坚持下来很难,‘100次’这个小(xiǎo)目标就像马拉松赛道上的补给站。”
王炳华有两个绰号,一个是“核桃县长(xiànzhǎng)”,一个是“面包雷锋”。
前者源于他(tā)在云南省武定县挂职副县长(xiànzhǎng)时的脱贫故事。2018年至2021年挂职期间,王炳华(wángbǐnghuá)发现当地核桃(hétáo)产量高却卖不出(bùchū),或者卖不上价。他带着农户琢磨出路,打造了“老树核桃”品牌,靠着“电商+扶贫”的法子往全国卖,老乡们看着核桃卖出好价钱,见了他就喊“核桃县长”。
王炳华代表台州市春雨公益协会将两册《爱心面包・雷锋日记(rìjì)》捐赠给(gěi)湖南雷锋纪念馆。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
后(hòu)者来源于“学雷锋·台州爱心面包(miànbāo)”公益项目,王炳华是项目最早的发起人。2021年从云南回到(huídào)台州后,王炳华总琢磨着怎么把业余精力花在公益上。
“有天早上我出门跑步,时间还很早,环卫工人已经在(zài)扫垃圾了。有位大姐从口袋里掏出块冷馒头啃,我看着心里挺不是滋味,当时满脑子(mǎnnǎozi)就想着得为他(tā)们做点事。”后来,他发现朋友朱静的面包店里每天都有面包剩余,两人一合计,“爱心面包”项目就这么开始(kāishǐ)了。
“刚开始时,有人担心面包(miànbāo)吃了不安全,也有人说(shuō)这事儿肯定坚持不了多久。”面对质疑,王炳华没多解释,只是带着志愿者们默默做事(zuòshì)。
4年送出10万多个面包后,当初的质疑渐渐消失了。如今,“面包雷锋”成了300多位志愿者共同(gòngtóng)的名字,他们的脚步遍及台州(tāizhōu)100多家残疾人(cánjírén)之家、养老院、福利院等机构,上万人因此受益。
志愿者们为老人送面包 图片由采访(cǎifǎng)对象提供
写日记也是王炳华的想法,因为(yīnwèi)他坚信文字是有力量的。
“文字能把瞬间的感动,变成长久(chángjiǔ)的印记。”在王炳华的坚持下,志愿者们形成了固定习惯:每次(měicì)送完面包,都会认真写下一篇《爱心(àixīn)面包日记》,记录路上遇到的故事和感受:
“最后(zuìhòu)遇见一位环卫工人时,因路边不便停车,孩子便蹦跳着独自(dúzì)下车递送物品。没承想,对方特意走过来感谢我们,那一刻胸腔里(lǐ)翻涌的情绪难以言喻,就是特别开心,特别激动。”
“有一位残友看见我进来,就大声喊起来了:‘面包叔叔来了。’屋子里(wūzilǐ)马上响起了阵阵掌声,看到(kàndào)满屋子期待的(de)目光,我内心充满了力量……”
“她(tā)坐在路边,手中拿着纸巾,看到我时,赶忙用手背擦干眼泪,努力挤出一丝微笑,我把面包递给她,并告诉她今天准备了(le)双份。阿姨听后眼里闪过一丝惊喜,接过面包后连声(liánshēng)道谢,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她心中的阴霾被这份小小的善意所驱散(qūsàn)……”
“阿婆们都在问:‘你们从哪儿来呀?叫啥名字呢(ne)?咋对我们这么好哟?’还有阿婆捧着(zhe)面包(miànbāo)直念叨:‘我们这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这么香的面包,谢谢你们啦!’这一刻我的心变得滚烫,屋外风雪再大,也吹不散这份温情(wēnqíng)。”
当这些带(dài)着面包屑(miànbāoxiè)的文字被装订成册,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渐渐成了城市里流动的光,不断吸引着新(xīn)的志愿者加入,“爱心面包”这个活动也被更多人知晓。
“不是一个人做(zuò)很多,而是(érshì)很多人做一点点。”这是(zhèshì)王炳华的理念,在他看来,公益就像一场接力赛,靠的不是某个(mǒugè)人的单打独斗,而是每个人都出一份力,“只有当面包香飘满整座城市时,才知道一群人能把温暖送多远。”
潮新闻(xīnwén) 执笔 罗亚妮
日前,湖南雷锋纪念馆收到了一份特别的(de)礼物——两册记录着普通人点滴善举的日记(rìjì)。日记的捐赠方来自浙江省台州市春雨公益协会,作者是300多位来自不同行业(hángyè)和背景的志愿者们。
4年前,台州市春雨公益协会发起了(le)“学雷锋·台州爱心面包(miànbāo)”公益项目,志愿者们把卖不掉的面包收集起来,送给环卫工人、民警、护工、敬老院老人、残疾人之家的残友们等需要的群体(qúntǐ)。为了记录(jìlù)途中温暖的记忆和细碎的感动,志愿者们每天送完(wán)面包,都会把当天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,写进《爱心面包・雷锋日记》里,如今(rújīn)已经收录了1400多篇。
这两册(liǎngcè)日记(rìjì),没有精装的封面、也没有华丽的辞藻,质朴的文字里满载人间烟火气,成为雷锋纪念馆里一件独一无二的藏品。
志愿者潘玲群(pānlíngqún)的第 100 次温暖投递
一阵小雨过后(guòhòu),午后的沉闷与燥热涤荡得无影无踪。近日的一天下午1时(shí)30分(fēn),在位于椒江区解放南路老街姜汁店里,潘玲群送走最后一位用餐的客人后,火速掐着点出门。
潘玲群是台州市春雨公益协会的志愿者,也是“面包雷锋(léifēng)”项目的发起人(fāqǐrén)之一。
“现在送面包都要靠抢,‘竞争对手’太多了,我们‘爱心面包’群里有(yǒu)300多人!”潘玲群边说边拎起两个西瓜(xīguā),快步走向停车场。
半个小时前,潘玲群在(zài)微信上(shàng)挨个询问,得知两家店有剩余面包,“椒江有7家面包店跟我们合作(hézuò),每天能剩多少面包,我们也不确定,天天都要问清楚。”
这7家面包店的(de)情况也各有(yǒu)不同,有的中午就能(néng)盘清剩余面包数量,有的得等到晚上9时打烊后才能清点。志愿者们为了不耽误店家做生意,特意把送面包的时间分成了两班。
绕了(le)大半个椒江城区,20分钟后,潘玲群抵达了第一家面包店。
“‘春雨(chūnyǔ)公益’来取面包。”一进门她便熟练地向店员打招呼。料理台前正在揉面的店员闻声抬头,看到是熟悉志愿者(zhìyuànzhě),沾着(zhe)面粉的手一指旁边的柜台,又低头忙活手里的工作。
潘玲群把“爱心面包”贴纸细心地贴到包装袋上。罗亚妮(luóyànī) 摄
潘玲群默契地用手比了(le)个“收到”,将柜台上已经装袋(zhuāngdài)的面包(miànbāo)拎到一旁的桌子上,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沓贴纸——是爱心面包的logo,细心地贴到面包的包装袋上。有的袋子面包份量比较大(dà),她还特意和店员要来了保鲜袋,把大份量的面包重新分装。
“老人(lǎorén)跟幼儿园小朋友似的(shìde),会(huì)偷偷比谁的点心份量更足。之前就有老人跟我们念叨,说别人(biérén)的面包看起来果仁更多。”潘玲群解释道,此后志愿者们都尽量多为老人们考虑,确保每袋面包份量看起来都差不多。
当潘玲群从(cóng)第二家面包店走出时,已是下午2时30分。她钻进(zuānjìn)车里,掏出手机记录:“朱莉的厨房(chúfáng)”16份、“木子木水”12份,合计28份,送往前所街道残疾人之家和敬老院。“时间、地点、从哪来送哪里去,我们(wǒmen)都要记录清楚。”
“我们(wǒmen)差不多半个月去一次,如果有事情(shìqíng)去不了,也会打电话(dǎdiànhuà)和他们说一声,免得老人们心里记挂。”潘玲群说这话时,语气里满是熟稔的亲切,就像在聊家里的长辈一样。
因为早期人手少,“学雷锋·台州爱心面包”公益项目每个志愿者都得身兼数职,对接面包店、收集面包、联系公益机构这些活儿全由一个人来(rénlái)做,如今团队壮大(zhuàngdà)到(dào)300多人,可这“亲力亲为”的习惯却(què)保留下来,“送去哪儿都由志愿者自己联系,椒江范围内的敬老院和残疾人(cánjírén)之家,基本每个季度能走访一轮。”
前(qián)所街道残疾人(cánjírén)之家与敬老院恰好门对门,潘玲群的车子刚驶近,便听到院子里飘出悠扬的越剧唱腔。
“唱越剧的也是我们春雨协会的志愿者,她们一有空就过来唱两嗓子,老(lǎo)人们爱听。”潘玲群笑着(zhe)指了指院落中间,两位同样穿着绿色马甲的志愿者正唱着《十八相送》,台下(táixià)老人们跟着拍子(pāizi)轻晃脑袋,残友们也都端正地坐在板凳上,听得十分入神。
志愿者们为(wèi)残友们分面包和西瓜。罗亚妮 摄
趁着大家还在听戏,潘玲群同(qúntóng)其他志愿者(zhìyuànzhě)默契分工,将西瓜切成小块,整齐码放在盘子里,随后(suíhòu)拆开面包包装,按照大家平时的喜好,挨个送到每个人手中。
“像吴阿公就喜欢软乎的(de),我每次都特意把软欧包给他留着。要是刚好没有收到这种面包,我就自己去(qù)买一个。”潘玲群清楚记得每位老人的喜好,“不能(bùnéng)让他们盼了半个月的念想落了空。”
这天,潘玲群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——春雨公益协会制作的一条横幅,这是她第100次(cì)参加爱心面包活动的纪念。“没想到自己能坚持这么久,也没想到大家(dàjiā)都(dōu)替我记着。”潘玲群感慨道,“今后,无论十年、二十年,我们都会把这份温暖(wēnnuǎn)长长久久地传递下去。”
老徐和(hé)他的“小黄车”
在(zài)院落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中,一个高大的身影格外令人印象深刻,行走时左脚微跛,但步伐沉稳(chénwěn),在人群中穿梭自如,丝毫没有(méiyǒu)影响动作(dòngzuò)的麻利。他叫徐从良,是春雨协会的老志愿者,也是“学雷锋·台州爱心面包”公益项目的队长。
“都吃好了,这次(zhècì)还剩6袋没拆。”徐从良说着,把(bǎ)盛瓜果的(de)铁盆(tiěpén)放进水池清洗,水流冲过盆底,很快把残留的瓜瓤冲干净。他又将剩下的面包重新装回塑料袋,扎紧袋口:“我等会儿从二桥那边走,顺路把面包送给环卫工人们。”几句话的功夫(gōngfū),就把剩下的活儿都揽在了自己身上。
老徐和他(tā)的“小黄车”。罗亚妮 摄
徐从良的(de)出行工具是一辆黄色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,车身是半封闭式的结构,虽不宽敞但足以遮风挡雨。面包(miànbāo)被他放在座椅后方的小车筐里,筐边还立着一块春雨公益的 KT 板,板子边角被磨得有些毛糙,红色涂料有些褪色,显然(xiǎnrán)用(yòng)了许久。
虽然是队长,但徐(xú)从良送爱心面包的(de)时间并不算长。2023年3月才正式加入的他,凭借着一股子热忱迅速成为团队骨干,不过两年时间,参与活动(huódòng)的次数已突破200次。
“只要有空我就去,前两年(liǎngnián)基本(jīběn)每周送4次,现在报名人多,名额不好抢,一周才(cái)轮上一回。”徐从良停不下来,抢不到配送名额,就给自己找事做。每次有新志愿者加入,他都会主动要求一起去收集(shōují)面包。
虽然(suīrán)腿脚不便,但徐从良从不让别人特殊照顾自己。不管刮风下雨,轮到他时从不推辞。“走路是有点不方便,但不影响我送面包,有这个‘老伙计’陪着(zhe)我,哪儿都(dōu)能去。”徐从良坐上轮椅车(lúnyǐchē),粗糙的手掌拍了拍车把手,语气里满是自豪。这辆黄色轮椅车陪了他整整9年,车身有些地方的漆已经掉了,踏板凹陷处还积着泥渍,一看就是常年在路上(lùshàng)跑,“跟着我跑了这么多年(duōnián)公益,坚实得很。”
不过,再坚实(jiānshí)的“老伙计”也会偶尔掉链子。去年4月29日晚,徐从良从最后一家(yījiā)面包店出来时(shí)已经深夜11时,刚开出停车场,轮椅车突然“咔哒”一声熄火了。
怎么办?徐从良(cóngliáng)原本打算打车回家,等天亮再送去修,可转念一想,一来一回有四五十公里,没(méi)办法在8点前把面包送到,干脆一咬牙,连夜把车子推回去(tuīhuíqù)。
夜路空旷,他弓着腰,双手紧紧握着车把手,左腿(zuǒtuǐ)使不上劲,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(dì)往前推车子,到家时已经凌晨2点半。3个小时后,天蒙蒙亮(méngmēngliàng),徐从良把轮椅车推到修车铺,把修车师傅叫醒。这事给徐从良提了个醒,此后就经常给车子做检查,免得(miǎnde)半路再出状况。
徐从良生得人高马大(réngāomǎdà),顶着一颗锃亮的光头,初看时难免给人硬朗粗犷的印象。可他(tā)却是远近闻名的好脾气,做事情稳重又细心。
老人看到徐从良来了,总是很开心(kāixīn),喜欢拉着他的手(shǒu)唠家常。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
“最早琢磨着把送(sòng)面包和文艺演出搭在(zài)(zài)一起的就是老徐,他在志愿者里攒了帮爱唱戏的‘票友’,第一次表演就大受欢迎。”潘玲群提起这事儿时,语气里满是佩服,“这主意特别实在,不仅送去了物质上的温暖,还有(háiyǒu)心灵上的抚慰。”
而徐从良想(xiǎng)的,不过是盼着老人们能多乐呵些(hēxiē)。“每次看到我们来送面包,他们眼睛都亮起来了,总爱拉着我们的手唠家常。”正是这些亲昵的话语(huàyǔ)与期盼的眼神,让徐从良越来越(yuèláiyuè)明白做这个公益的意义,“陪他们说说话,心里也觉得暖和。”
如今,徐从良把送爱心面包的范围又拓展了——村(cūn)居里90岁以上(yǐshàng)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也(yě)能吃到香喷喷的面包。他找到各村居的网格员帮忙,一家一户摸清楚情况,然后开着“小黄车(huángchē)”挨家上门送,顺便也看看他们有没有生活上的难处。
徐从良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,认识的字不多,每次写日记都觉得费劲,通常只会笨拙却(què)真挚地写下一句(yījù):“他们好高兴好开心,我心中也跟着(gēnzhe)高兴起来了!”
“面包雷锋”,是300多位志愿者(zhìyuànzhě)共同的名字
为累计(lěijì)送面包满100次的志愿者定做纪念横幅,是王炳华的主意。“做公益就像跑马拉松(mǎlāsōng),起步很容易,坚持下来很难,‘100次’这个小(xiǎo)目标就像马拉松赛道上的补给站。”
王炳华有两个绰号,一个是“核桃县长(xiànzhǎng)”,一个是“面包雷锋”。
前者源于他(tā)在云南省武定县挂职副县长(xiànzhǎng)时的脱贫故事。2018年至2021年挂职期间,王炳华(wángbǐnghuá)发现当地核桃(hétáo)产量高却卖不出(bùchū),或者卖不上价。他带着农户琢磨出路,打造了“老树核桃”品牌,靠着“电商+扶贫”的法子往全国卖,老乡们看着核桃卖出好价钱,见了他就喊“核桃县长”。
王炳华代表台州市春雨公益协会将两册《爱心面包・雷锋日记(rìjì)》捐赠给(gěi)湖南雷锋纪念馆。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
后(hòu)者来源于“学雷锋·台州爱心面包(miànbāo)”公益项目,王炳华是项目最早的发起人。2021年从云南回到(huídào)台州后,王炳华总琢磨着怎么把业余精力花在公益上。
“有天早上我出门跑步,时间还很早,环卫工人已经在(zài)扫垃圾了。有位大姐从口袋里掏出块冷馒头啃,我看着心里挺不是滋味,当时满脑子(mǎnnǎozi)就想着得为他(tā)们做点事。”后来,他发现朋友朱静的面包店里每天都有面包剩余,两人一合计,“爱心面包”项目就这么开始(kāishǐ)了。
“刚开始时,有人担心面包(miànbāo)吃了不安全,也有人说(shuō)这事儿肯定坚持不了多久。”面对质疑,王炳华没多解释,只是带着志愿者们默默做事(zuòshì)。
4年送出10万多个面包后,当初的质疑渐渐消失了。如今,“面包雷锋”成了300多位志愿者共同(gòngtóng)的名字,他们的脚步遍及台州(tāizhōu)100多家残疾人(cánjírén)之家、养老院、福利院等机构,上万人因此受益。
志愿者们为老人送面包 图片由采访(cǎifǎng)对象提供
写日记也是王炳华的想法,因为(yīnwèi)他坚信文字是有力量的。
“文字能把瞬间的感动,变成长久(chángjiǔ)的印记。”在王炳华的坚持下,志愿者们形成了固定习惯:每次(měicì)送完面包,都会认真写下一篇《爱心(àixīn)面包日记》,记录路上遇到的故事和感受:
“最后(zuìhòu)遇见一位环卫工人时,因路边不便停车,孩子便蹦跳着独自(dúzì)下车递送物品。没承想,对方特意走过来感谢我们,那一刻胸腔里(lǐ)翻涌的情绪难以言喻,就是特别开心,特别激动。”
“有一位残友看见我进来,就大声喊起来了:‘面包叔叔来了。’屋子里(wūzilǐ)马上响起了阵阵掌声,看到(kàndào)满屋子期待的(de)目光,我内心充满了力量……”
“她(tā)坐在路边,手中拿着纸巾,看到我时,赶忙用手背擦干眼泪,努力挤出一丝微笑,我把面包递给她,并告诉她今天准备了(le)双份。阿姨听后眼里闪过一丝惊喜,接过面包后连声(liánshēng)道谢,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她心中的阴霾被这份小小的善意所驱散(qūsàn)……”
“阿婆们都在问:‘你们从哪儿来呀?叫啥名字呢(ne)?咋对我们这么好哟?’还有阿婆捧着(zhe)面包(miànbāo)直念叨:‘我们这一辈子都没有吃过这么香的面包,谢谢你们啦!’这一刻我的心变得滚烫,屋外风雪再大,也吹不散这份温情(wēnqíng)。”
当这些带(dài)着面包屑(miànbāoxiè)的文字被装订成册,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渐渐成了城市里流动的光,不断吸引着新(xīn)的志愿者加入,“爱心面包”这个活动也被更多人知晓。
“不是一个人做(zuò)很多,而是(érshì)很多人做一点点。”这是(zhèshì)王炳华的理念,在他看来,公益就像一场接力赛,靠的不是某个(mǒugè)人的单打独斗,而是每个人都出一份力,“只有当面包香飘满整座城市时,才知道一群人能把温暖送多远。”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