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山区县观察:高质量发展何以“个性化”?
浙江山区县观察:高质量发展何以“个性化”?
浙江山区县观察:高质量发展何以“个性化”?中新网(zhōngxīnwǎng)丽水6月1日电(傅飞扬)浙西南山区(nánshānqū),瓯江蜿蜒而过,滋养着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丽水。
丽水素有“中国生态第一市(shì)”的美誉,森林覆盖率达80.3%,空气(kōngqì)和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,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领跑浙江(zhèjiāng)。
2025年,是(shì)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,也(yě)是丽水撤地设市25周年。眼下,丽水各县(市、区)立足自身资源禀赋,不断让生态“高颜值”转化为经济“高价值(jiàzhí)”,书写绿色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的时代答卷。
生态禀赋“解码”山区发展(fāzhǎn)
清晨的(de)瓯江薄雾氤氲,晨光穿透云层洒在江面,泛起粼粼金光。丽水莲都区古堰画乡的青石板路上(shàng),今年22岁的吴官骏带领游客穿过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通济堰。“我是(shì)本地人,小时候常在这片(zhèpiàn)江滩玩耍,没想到如今成了国家4A级景区。”
2025年5月,游客在古堰画乡(huàxiāng)拍照留念。傅飞扬 摄
2024年,莲都成为浙江省首批、丽水市(líshuǐshì)首个山区(shānqū)海岛县调出县,该区巧借生态禀赋破解山区发展瓶颈,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。
走进位于当地大港头镇的“行画共富工坊”,画师们专注(zhuānzhù)地创作画作。“我们(wǒmen)的手绘油画远销欧美地区,一幅画能卖到上千元,画师月收入最高可达1.5万元(wànyuán)。”该工坊负责人(fùzérén)陈瑶平介绍说,通过“艺术+产业”模式,多年来,古堰画乡特色产业总产出近17亿元。
将“好生态(shēngtài)”转化为“新经济”,百姓享受起(qǐ)“家门口”的幸福日子。
在莲都区老竹畲族(shēzú)镇赤坑(chìkēng)民族村的香榧(xiāngfěi)基地,林下套种着苔藓。赤坑村党总支书记刘建忠表示,目前基地中有200亩砂藓,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0万元、带动周边100名村民增收100万元以上,“以前村里只有留守老人,现在大家看到产业效益好,陆续(lùxù)回来了(le)300多人。”
除(chú)传统产业外,近年来,莲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半导体、新能源、美丽健康、低空经济、数字经济等产业“开花结果(kāihuājiéguǒ)”。
以美丽健康产业为例,莲都锚定方向,推动其向(qíxiàng)特色“链式+集群”发展(fāzhǎn)跨越。截至2024年底,当地成功招引(zhāoyǐn)美丽健康产业项目13个(gè),总投资126.42亿元,生动诠释山区产业发展也能“换道超车”搞创新。
青瓷宝剑共舞千年岁月(suìyuè)
走进龙泉青瓷宝剑职业技师学院,未见人影,先闻(xiānwén)打铁锻铸之声。深入其中,铁花四溅的炫目场景映入眼帘,学生们(men)在(zài)老师的指导下锻造出一把把龙泉宝剑。
在龙泉市望瓯·陶溪川文创街区,工匠们细心地塑造陶土,随后(suíhòu)送入窑炉中历经高温考验,一件件(yījiànjiàn)如玉般温润、光彩夺目的青瓷作品就此诞生。熊熊炉火(lúhuǒ)的映照下,龙泉青瓷烧制工艺得以传承(chuánchéng)并不断创新发展。
龙泉素有“剑瓷之都”的美誉——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,盛于宋元,其传统烧制技艺(jìyì)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liánhéguójiàokēwénzǔzhī)《人类非物质(wùzhì)文化遗产代表作(dàibiǎozuò)名录》中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;龙泉宝剑(bǎojiàn)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2006年,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2025年(nián)5月,龙泉青瓷作品。傅飞扬 摄
“00后(hòu)”姑娘金宏杨出生在制瓷世家,大学毕业后,她回到龙泉创业,积极尝试古法和现代青瓷烧制(shāozhì)技艺的融合与创新,在造型、釉色等方面对日用青瓷进行(jìnxíng)设计改良(gǎiliáng),融入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,吸引了一批粉丝。
2024年,她联系了海外直播团队,在TikTok上(shàng)售卖龙泉青瓷产品。“外国消费者喜欢龙、凤等(fèngděng)中国传统的祥瑞图案(túàn),以及相对古朴的器型和颜色,他们对茶器特别感兴趣,单个(dāngè)青瓷杯能卖到89美元。”金宏杨说。
截至目前,龙泉共有剑瓷产业经营主体7500余家,从业人员3万余人,人才队伍年龄跨度(kuàdù)从“40后”到(dào)“00后”,千年(qiānnián)窑火薪传不息。
稻鱼共生带富(dàifù)侨乡百姓
“这是用我们自产(zìchǎn)的稻鱼米浆制成的咖啡。稻花落水被田鱼吃掉,鱼粪又滋养稻田(dàotián),这种循环种养模式产出的米自带清甜。”在位于丽水青田县方山(fāngshān)乡(xiāng)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,工作人员将特调咖啡递给游客时介绍说。
在(zài)水田里种稻,在水稻下(xià)养鱼。早在1300多年前,一田两用、稻香鱼肥已是侨乡青田寻常不过的农耕场景。
2019年,在外打拼20多年的(de)吴勇强回到家乡青田,在龙现村和奎岩庄村流转了(le)上百亩土地,开起了民宿“半亩鱼宿”,并大力推广稻鱼(dàoyú)共生种养模式,不仅让荒废(huāngfèi)的土地重获新生,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。
年逾六旬的伍丽珍见证了(le)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蝶变。“以前稻米8毛钱一斤,田鱼也不过12元一斤。”伍丽珍回忆说,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,发生(fāshēng)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今,她(tā)专职制作(zhìzuò)田鱼干,一斤就能卖到150元,年收入可达(dá)数十万元。
为了让更(gèng)多村民依托稻鱼共生在家门口致富,多年来,青田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(de)多方参与机制,对该县稻鱼共生产品进行“五统一”产供销模式,让稻鱼米每斤价格跃升10元(yuán)以上。
此外,依托海外农产品专柜、海外仓,青田实现农遗良品(nóngyíliángpǐn)越洋出海(chūhǎi),青田粉干等稻鱼(dàoyú)米深加工产品也被“端”上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餐桌。
2025年1月,外国友人体验田鱼(tiányú)捕捞。傅飞扬 摄
今年,青田研发设计了稻鱼共生相关的30多个品类、200多款文创(wénchuàng)产品。“一粒米(mǐ)”“一条鱼”的生态循环,不仅(bùjǐn)滋养了土地,也成为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。
瓯江奔流,见证处州蝶变。古堰画乡(huàxiāng)的水墨诗意、龙泉剑瓷的锋芒毕露、侨乡青田的千年农遗,正以差异化路径(lùjìng)诠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——2024年,丽水市GDP达2181亿元,同比增长(zēngzhǎng)6.6%,城镇居民、农村居民、低收入(dīshōurù)农户“三项收入”增速均列(jūnliè)浙江省第一。
这座浙西南山城,已然执(zhí)“生态之笔(zhībǐ)”,绘就跨越发展的时代长卷。(完)
中新网(zhōngxīnwǎng)丽水6月1日电(傅飞扬)浙西南山区(nánshānqū),瓯江蜿蜒而过,滋养着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丽水。
丽水素有“中国生态第一市(shì)”的美誉,森林覆盖率达80.3%,空气(kōngqì)和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,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领跑浙江(zhèjiāng)。
2025年,是(shì)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提出20周年,也(yě)是丽水撤地设市25周年。眼下,丽水各县(市、区)立足自身资源禀赋,不断让生态“高颜值”转化为经济“高价值(jiàzhí)”,书写绿色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的时代答卷。
生态禀赋“解码”山区发展(fāzhǎn)
清晨的(de)瓯江薄雾氤氲,晨光穿透云层洒在江面,泛起粼粼金光。丽水莲都区古堰画乡的青石板路上(shàng),今年22岁的吴官骏带领游客穿过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通济堰。“我是(shì)本地人,小时候常在这片(zhèpiàn)江滩玩耍,没想到如今成了国家4A级景区。”
2025年5月,游客在古堰画乡(huàxiāng)拍照留念。傅飞扬 摄
2024年,莲都成为浙江省首批、丽水市(líshuǐshì)首个山区(shānqū)海岛县调出县,该区巧借生态禀赋破解山区发展瓶颈,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。
走进位于当地大港头镇的“行画共富工坊”,画师们专注(zhuānzhù)地创作画作。“我们(wǒmen)的手绘油画远销欧美地区,一幅画能卖到上千元,画师月收入最高可达1.5万元(wànyuán)。”该工坊负责人(fùzérén)陈瑶平介绍说,通过“艺术+产业”模式,多年来,古堰画乡特色产业总产出近17亿元。
将“好生态(shēngtài)”转化为“新经济”,百姓享受起(qǐ)“家门口”的幸福日子。
在莲都区老竹畲族(shēzú)镇赤坑(chìkēng)民族村的香榧(xiāngfěi)基地,林下套种着苔藓。赤坑村党总支书记刘建忠表示,目前基地中有200亩砂藓,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0万元、带动周边100名村民增收100万元以上,“以前村里只有留守老人,现在大家看到产业效益好,陆续(lùxù)回来了(le)300多人。”
除(chú)传统产业外,近年来,莲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半导体、新能源、美丽健康、低空经济、数字经济等产业“开花结果(kāihuājiéguǒ)”。
以美丽健康产业为例,莲都锚定方向,推动其向(qíxiàng)特色“链式+集群”发展(fāzhǎn)跨越。截至2024年底,当地成功招引(zhāoyǐn)美丽健康产业项目13个(gè),总投资126.42亿元,生动诠释山区产业发展也能“换道超车”搞创新。
青瓷宝剑共舞千年岁月(suìyuè)
走进龙泉青瓷宝剑职业技师学院,未见人影,先闻(xiānwén)打铁锻铸之声。深入其中,铁花四溅的炫目场景映入眼帘,学生们(men)在(zài)老师的指导下锻造出一把把龙泉宝剑。
在龙泉市望瓯·陶溪川文创街区,工匠们细心地塑造陶土,随后(suíhòu)送入窑炉中历经高温考验,一件件(yījiànjiàn)如玉般温润、光彩夺目的青瓷作品就此诞生。熊熊炉火(lúhuǒ)的映照下,龙泉青瓷烧制工艺得以传承(chuánchéng)并不断创新发展。
龙泉素有“剑瓷之都”的美誉——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,盛于宋元,其传统烧制技艺(jìyì)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liánhéguójiàokēwénzǔzhī)《人类非物质(wùzhì)文化遗产代表作(dàibiǎozuò)名录》中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;龙泉宝剑(bǎojiàn)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2006年,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2025年(nián)5月,龙泉青瓷作品。傅飞扬 摄
“00后(hòu)”姑娘金宏杨出生在制瓷世家,大学毕业后,她回到龙泉创业,积极尝试古法和现代青瓷烧制(shāozhì)技艺的融合与创新,在造型、釉色等方面对日用青瓷进行(jìnxíng)设计改良(gǎiliáng),融入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,吸引了一批粉丝。
2024年,她联系了海外直播团队,在TikTok上(shàng)售卖龙泉青瓷产品。“外国消费者喜欢龙、凤等(fèngděng)中国传统的祥瑞图案(túàn),以及相对古朴的器型和颜色,他们对茶器特别感兴趣,单个(dāngè)青瓷杯能卖到89美元。”金宏杨说。
截至目前,龙泉共有剑瓷产业经营主体7500余家,从业人员3万余人,人才队伍年龄跨度(kuàdù)从“40后”到(dào)“00后”,千年(qiānnián)窑火薪传不息。
稻鱼共生带富(dàifù)侨乡百姓
“这是用我们自产(zìchǎn)的稻鱼米浆制成的咖啡。稻花落水被田鱼吃掉,鱼粪又滋养稻田(dàotián),这种循环种养模式产出的米自带清甜。”在位于丽水青田县方山(fāngshān)乡(xiāng)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,工作人员将特调咖啡递给游客时介绍说。
在(zài)水田里种稻,在水稻下(xià)养鱼。早在1300多年前,一田两用、稻香鱼肥已是侨乡青田寻常不过的农耕场景。
2019年,在外打拼20多年的(de)吴勇强回到家乡青田,在龙现村和奎岩庄村流转了(le)上百亩土地,开起了民宿“半亩鱼宿”,并大力推广稻鱼(dàoyú)共生种养模式,不仅让荒废(huāngfèi)的土地重获新生,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。
年逾六旬的伍丽珍见证了(le)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蝶变。“以前稻米8毛钱一斤,田鱼也不过12元一斤。”伍丽珍回忆说,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,发生(fāshēng)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今,她(tā)专职制作(zhìzuò)田鱼干,一斤就能卖到150元,年收入可达(dá)数十万元。
为了让更(gèng)多村民依托稻鱼共生在家门口致富,多年来,青田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(de)多方参与机制,对该县稻鱼共生产品进行“五统一”产供销模式,让稻鱼米每斤价格跃升10元(yuán)以上。
此外,依托海外农产品专柜、海外仓,青田实现农遗良品(nóngyíliángpǐn)越洋出海(chūhǎi),青田粉干等稻鱼(dàoyú)米深加工产品也被“端”上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餐桌。
2025年1月,外国友人体验田鱼(tiányú)捕捞。傅飞扬 摄
今年,青田研发设计了稻鱼共生相关的30多个品类、200多款文创(wénchuàng)产品。“一粒米(mǐ)”“一条鱼”的生态循环,不仅(bùjǐn)滋养了土地,也成为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。
瓯江奔流,见证处州蝶变。古堰画乡(huàxiāng)的水墨诗意、龙泉剑瓷的锋芒毕露、侨乡青田的千年农遗,正以差异化路径(lùjìng)诠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——2024年,丽水市GDP达2181亿元,同比增长(zēngzhǎng)6.6%,城镇居民、农村居民、低收入(dīshōurù)农户“三项收入”增速均列(jūnliè)浙江省第一。
这座浙西南山城,已然执(zhí)“生态之笔(zhībǐ)”,绘就跨越发展的时代长卷。(完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